认错
谁是陈勇军?
在法官队伍里,你总能快速识别出他。
和影视剧中走路呼呼带风的法官不同,他很松弛,喝水、走路、说话甚至呼吸,都是慢慢悠悠的,每天审理五六个案件,也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好像他的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等着调配。
五十五岁的陈勇军,坐在一把红色椅子上,身子微微前倾,他声音很低,像穿越了几个世纪,讲到自己庭审时耐心不足的经历,脸上泛出一丝无奈。
他觉得那样不对,但确实是工作中的真实存在,所以坚持要讲出来。
脑子里回放完当天的情景后,他首先快速承认自己不对。
“我那天庭审时,当事人给别人借了钱,没有写借条,她认为多年的好朋友,不用写借条,我当时就有点生气了,说话重了,但作为法官,我不该那样。”
陈勇军从心底觉得自己错了。
“我工作近四十年,可还是会犯错,我有很多的问题和缺点,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即使让他讲自己的优点,他也要“买一送一”:一条优点后面必定跟一条缺点,最后总能神奇地达到一种“正负得负”的效果。
“院长在开大会的时候表扬过我,但我也有很多问题。”
“我爱岗敬业,但耐心不足。”
“我是个老实人,做事踏踏实实,但我长相不标致,因为这个原因,我很少拍照。”
偶尔因工作需要拍照,他会很认真地准备,努力配合摄影师摆造型,拍摄完成时,他如释重负:我长得不标致,为难摄影师了。
差距
在陈勇军自己的评判体系中,作为法官,他和标准答案之间,总有差距。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法官这张考卷上,他从来与满分无缘。
就像我们学生时代,班里那些很努力很上进,但永远无法惊艳的中等生。
语文成绩上去时,数学还差点意思,数学成绩提高了,英语还有待加强……
好不容易门门功课全优了,老师说:来,谈谈你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最近老有小动作。
在陈勇军自己的表述中,这种“不完美”,会蔓延到待人接物、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他关爱同事,有人生病也会去看望,但他一般不会是那个第一个张罗的人。
他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他很少主动找领导汇报思想和工作。
遇到记者采访,他会像庭审时一样认真,查找最精准的数据和资料,讲述案件也要反复核对案件编号,在具体表达时,他局促,憨直,不会讲故事,只是一再弱化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将所有的成绩都化为稀松平常。
采访中,他问记者要不要喝水,记者说不需要,他会立刻停下倒水的动作。采访结束,他也会关心记者进出法院大楼是否方便,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说:那好,再见。
任何寒暄和假客气,在他看来都显得多余。
五十五岁这年,他还是没学会人际往来里的弯弯绕绕,他像个误入成人世界的孩子,笨拙地观察、适应,抱歉地承认自己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只有回归自己的时空,俯身浩瀚的卷海时,他才能获得高度的灵魂自由,在自己构建的秩序里甘之如饴。
他相信勤奋的力量,也相信在天分面前,勤奋力量的局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自带使命,不该在不合适的地方过多用力。
“人际关系、综合统筹始终是我的短板。我当不了领导,我不是那块料,就算给我一个领导职位我也干不好。”
拒绝
陈勇军同样不擅长的,还有吃饭应酬。
曾经,有很多人想请陈勇军吃饭。
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花那么长时间和不熟悉的人一起吃饭,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拒绝最重要的是坚持拒绝。
不能今天拒绝,明天接受,也不能拒绝这个,接受那个。拒绝最忌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一以贯之。
应付不了的关系,索性撇清。
“我不相信一个不熟悉的人会无缘无故地请你吃饭,我家里有饭,我自己做饭。”
从此,无人搭理的陈勇军,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家研习起了厨艺。
“我喜欢做面,做得还不错,家人也喜欢吃。”
法官陈勇军,第一次在厨艺方面,完整地肯定了自己。
和、揉、抻、拉,手起,刀落。
在厨房升腾的雾气里,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他不断告诉自己,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终都会回归平凡。
素面
在每个相似的日常里,陈勇军慢慢也觉察出不同。
单位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和自己同时期进入法院的人,大多已经退休。不断减少的老面孔,一次次提醒陈勇军,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工作还和平时一样,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人提到陈勇军,说他依然坚守在庭审一线。
陈勇军认为这事不值一提:这就是我每天的本职工作,工作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提到未来退休、离开法院后的日子,陈勇军认为没有什么特别,他应该会像每个退休的老人一样平常。
采访结束时,一缕夕阳透过玻璃打在陈勇军的脸上,那些细小的皱纹,像树叶一样在阳光下慢慢地舒展开来,映照出一幅未来的画卷:
厨房里,案板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紧不慢,倒水,和面,他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好像一天有四十八小时……
今天,他要做自己最拿手的素面:简单,清白,透亮。
一碗素面,人间至味,一生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