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庭长,有个信访的群众找您。”
“好,我这就来!”
早上刚上班,岳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电话是信访室打来的,他简单了解情况后,立马去信访室接待群众。和群众“聊天”的时间比待在办公室时间还长,聊起来就“一心一意”,这是岳磊多年工作的常态。
几分钟倾听法
“针对一些小纠纷,简单的司法调解就能妥善解决,还节约诉讼成本。但是,实际过程并不容易。”负责信访工作的岳磊,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当事人和来访人员,很多来访人员因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工作难以进行,这就要求他必须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极大的耐心。
“一方在讲法理讲情理,另一方却只顾着倾诉内心的委屈和气愤,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岳磊说,“必须让当事人‘顺’口气,先倾听沟通才会有效。”于是,每次和当事人沟通陷入僵持的时候,他就主动提出,“您先讲吧,讲完咱们再接着聊 。” “讲完了,法官您接着说吧。”“您能耐心听我说话,气顺多了”……有了一次次倾诉,一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通常会逐渐冷静,后续交流就更加顺畅了。
岳磊说,倾听当事人发泄情绪或许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法官的温情。
年轻的执行“老兵”
如今工作上看似轻车熟路的岳磊,初来乍到之时,却并不轻松。“作为一名初到执行局的执行员,对我而言,如何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执行案件办理流程是当务之急。”
跟随师父参加调解、四处查找被执行人、千里扣车……这对原本性格内敛的岳磊来说,是一个挑战。
“优秀的执行法官,必须拥有强大的执行现场把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是岳磊师父告诉他的,也是他从懵懂“新兵”蜕变成为执行“老兵”的第一步。自此,岳磊不断地去请教同事、前辈,结合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探索执行工作的规律。
在提升业务能力和办案水平的同时,他也遇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案件。
“那是我刚到执行局遇到的第一件异地执行案件,是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岳磊回忆,当时已经逃避执行多时的被执行人起初并不配合法院执行工作,还“呼朋唤友”妄图阻挠执行,现场局势一度陷入僵持。
基于异地执行且司法警力单薄的现实情况,为尽快依法完成对其资产的冻结划扣,岳磊和同事们一边沉稳冷静地控制现场局面,一边及时联系当地公安机关请求支援。
“当时在工地有二十多个人一下就把我们围起来了。按照经验,我们当时不能表现出害怕,一定要讲理讲法,争取主动。”岳磊说。
眼见事态向白热化发展,执行法官反复向其释明法理、陈述利害关系,最终取得被执行人理解和支持,主动配合执行法官顺利办理了相关执行手续。
扎根一线
“被执行人欠债50余万未还玩消失。”当岳磊接到该案时,这已是一件信访积案。
案件双方是房前屋后的乡邻,因借款产生纠纷,被执行人在外躲债数年未归,为此上年纪的申请执行人长期处在焦虑情绪中。案件办理时,老人也多次崩溃痛哭,总拿着数十张线索材料,称被执行人有偿还能力。
“如果我们不抓被执行人,他就觉得我们在敷衍,但他提供的材料都是不准确的,我们当时已经结合各项执行措施在推动工作了。”岳磊说。
面对僵局,岳磊明白必须先过“信任关”“感情关”,才能正常进入法律程序。于是,他挤出时间,经常给老人打电话并前去看望,还经常去老人所在的村子了解情况,一次两次、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老人渐渐缓解了焦虑,开始信任岳磊,也愿意听岳磊说说“执行不能”是怎么回事。
“我七十多岁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法院了...... ” 老人握着岳磊的手久久不放。
自此,岳磊内心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头顶国徽,肩担正义”成为岳磊不竭的动力来源。
“他为了方便当事人进行法律咨询,十年没有换过手机号码,是当事人的贴心人。”同事的眼里,岳磊兢兢业业,处处为群众着想。
在案件中读懂责任担当
工作中,岳磊整合法院信息化平台资源,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式应用,对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民事简案通过大数据筛查统一裁判尺度等方面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36岁的他,已从当年那个懵懂的逐梦男孩历练成了一位年均结案300余件且无一错案、无一上访的法官。无论是办理社会关注度高的疑难案件,还是处理普通群众的家长里短,都能从翻开卷宗的那一刻开始向着案结事了推进。
在业务探索之路上,刻苦钻研、不断向上的勇气,也给岳磊带来了丰硕成果。他办理的案件入选全国法院50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并先后荣获银川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区法院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了,就更不能忘本。”岳磊说,“案件就像是当事人的人生之书,在其中,读出了人生五味、世间百态,也读出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我希望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人获得他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