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冯芳法官时,她正和同事通电话:“资料要得急,你现在去我办公室,发到我内网账号上改,改完就发过去。”电话挂断时,余音尚在,她已迅疾转身,着手处理下一件棘手的事。
细看冯芳其人,她就像泡菜里的酸萝卜——脆爽、甘凛,带着酸和甜。说话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修饰与渲染。一旦聊得投机,她便大笑,带着同频共振的快乐。那爽朗劲儿能瞬间穿透厚厚的卷宗,带着一种纯粹的、不容置疑的快乐。这快乐本身,也如同她这个人一样,耿直、真实,扑面而来……
冯芳,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12年来,她深耕审判一线,以“如我在诉”的情怀,细致审理、巧妙调解着一件件民商事纠纷。4000多个日夜勤勉不辍,堆积如山的案件终被一一攻克,一项又一项沉甸甸的荣誉,记录着她奋斗的足迹。
2014年9月至2025年7月,冯芳共承办各类民事案件4062件,案件调解率常年保持在33%左右。先后获评“全国法院系统妇女岗位建功表现突出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两项国家级荣誉,荣获自治区、银川市授予的政法英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法官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然而,说起履历上的成绩,冯芳并不接茬,她张口就报出一连串行业前辈的名字,“某某法官办案那叫一绝”“某某老师调解真是一流”,言语间满是真诚的敬佩。她坦言自己“资质平平”,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回望来时路,冯芳只觉一路跌跌撞撞,是无数次的摔打才磨平了最初的慌乱与青涩。在她看来,那些荣誉并非光环,而是无数次咬牙直面挑战后烙下的深刻印记。尤其是在初任法官的头几年,专业壁垒如巨峰迎面横亘,那份冲击与挫败带来的切肤之痛,至今想起仍如昨日。
一次大考
冯芳职业生涯中的一场关键“大考”,是一起复杂的建设工程案件。
2014年,刚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的冯芳接手了一起标的额500余万元的建设工程案。一开始开了三次庭,反复算账,但堆叠的结算单仍如迷阵,账目纠缠不清。第三次庭审结束时,冯芳清楚地听到原告在一旁抱怨:“冯法官她根本办不了这案子!”
……
那晚的窘迫与压力,刻骨铭心。
冯芳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当法官的,案子进了门就再难抽身。白天翻卷宗查细节,开庭听双方较真;晚上躺下了,当事人那些没解开的疙瘩、没落定的公道,全往梦里钻。没为案子熬过夜、揪过心,便不算真正扛稳了法官的担子。
这场“滑铁卢”没有击垮她,反而成了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她开始像一块干渴的海绵,疯狂汲取知识:抱着厚厚的建设工程专业书籍通宵研读,一遍遍往经验丰富的同事办公室跑,反复翻阅同类型案件判决提炼争议焦点共性,最终成功审结了案件。
“法律人的尊严,始于承认无知。从害怕提问到主动请教,这是一个法官真正的成人礼。”这场蜕变,让冯芳深刻领悟到:“成长从不在舒适区发生,生活也不会许诺无痛成长,每个痛苦都有意义,它会使你的未来更加从容。”
经历了早期挫折的洗礼,冯芳愈发认识到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这催生了她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每案必做庭前准备清单。翻开她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案件的审查要点:民间借贷要核验本金与利息约定,离婚案件需梳理感情破裂证据,建设工程纠纷得厘清结算依据。
“法官不是庭审的旁观者,而是事实的挖掘者。”每次开庭前,冯芳都会根据卷宗情况制作庭审提纲,列出需要发问的问题,再用不同颜色标注争议焦点。“比如今天要开一个离婚案,我一定要把和这个案件相关的要点先归纳出来”这种细致源于她对审判工作的理解——只有把案件“吃透”,才能让当事人少跑腿。
一直到现在,冯芳仍保持着这个习惯。“法律条文是死的,案件里的家长里短都是活的。况且每个案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她看来,那些深夜伏案标注的笔迹,不仅是对案件的梳理,更是对法袍的敬畏。
这份细致,也逐渐沉淀为她解决问题的工作哲学。
“任何麻烦放到那儿,看着都很宏观。但要解决问题,就得把它拆成微观的事一件件解剖。再宏大的问题,肢解成小元素逐个击破,总能解决掉。”冯芳以建设工程案件为例,“专业问题没有捷径,一时间弄不懂就回来再查,但关键在于拆——再复杂的事解构后,也不过是一个个小疙瘩。就把案子当成自己的责任田,一垄垄去刨。”
说到成长,冯芳直言,刚当法官时,遇到不懂的概念不敢问。生怕人家觉得自己不专业。如今遇到陌生的专业概念,她会直接问当事人:“您说的这个术语是什么意思?”现场和当事人一起谈论。当事人反而觉得法官诚恳,在和大家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裁判。
从前办案总担心当事人质疑,现在更专注“如何解决问题”,更愿意一门心思琢磨:事儿到底卡在哪儿了?怎么疏通开?真碰上难办的纠纷,她反倒沉住气,就像个治水的匠人,不抱怨水大浪急,就盯着咋把它捋顺溜了。该查啥查啥,该问啥问啥,一步步来。事儿平了,人也就磨炼出来了。
解法结更解心结
在深耕细作的同时,冯芳法官也洞悉了矛盾的另一面:并非所有难题都适合强攻硬解,尤其是在涉及人情世故的领域,柔性疏导往往能撬动更彻底的解决之道。她的“调解之道”,便是在审判席之外,精心搭建另一座通往公平正义的桥梁。
“调解得学老中医‘望闻问切’。‘望’事实全貌,‘闻’双方委屈,‘问’纠纷症结,‘切’准当事人心中最在意的平衡点。”冯芳这样描述她的调解心经,“只有这样开出的‘方子’,才能既治病根,又顺心气。”
在冯芳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当事人老张赠送的锦旗,红底黄字,朴素却郑重。
一年前,老张家因物业施工漏水泡坏了墙面,索赔1000元遭拒后,他把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案件进入调解程序,调解室里,老张心里窝着火,声粗气急,物业咬定只赔300元,双方僵持不下,气氛紧张。
冯芳耐心听完老张带着火气的倾诉,敏锐捕捉到他对“家”的心疼。“房子渗水了,看着糟心。您的诉求有合理性,物业该担责。”法官对委屈的真诚理解,让老张紧绷的对抗情绪悄然松绑。
真正的难题横在眼前:责任虽明,但损失难以精准量化,老张提供的照片和收据力度不够。简单驳回,难平老张心中不平;若申请专业鉴定,费用高、耗时长,最终到手钱可能反而少于鉴定成本。冯芳在纸上替老张算着这笔亏本账。
认识到僵持下去徒劳无益,冯芳转向物业,语气平实却分量十足:“服务出纰漏,担责是本份。只认300元,于情于理都欠妥。”
随即又亮出解决方案,“一年的物业费是500元。这个数,两头都踏实。对张师傅,省了鉴定那笔费用和磨人的功夫;对物业,赔这笔钱就是给自家服务敲了一记响钟,既把眼前的事了了,也给今后留足和气。”
一番话,没有绕弯的大道理,句句算的都是过日子明白账。老张拧着的眉头舒展开了,物业也自知理亏,点头应允。当场点齐500元现金,交到了老张手上。
案子结了,冯芳没多想。谁料后来,老张不顾冯芳劝阻,执意送来了一面锦旗,冯芳心疼老张花钱,但老张说“跟钱没关系!能把一碗水端平,你是个好法官。”
经手的纠纷多了,冯芳渐渐看得远了,解法也跟着宽了——调解这门活计,光在自家法院里琢磨还不够,得学会推开门,去跟外头的行家联手破题。
电工老王辛苦一年,被拖欠的薪资却一直落不到实处。劳动仲裁还了他公道,但公司不服向银川中院申请撤销原仲裁裁决,又将老王拖入茫茫无期的等待漩涡。
按照常规流程,法官只须审查裁决是否合法,要么撤销要么驳回。“但我一看案子,发现它有调解基础——欠薪是实实在在的事,劳动者就想拿钱,公司也有支付能力。核心矛盾在钱上,而非程序本身。”冯芳当即决定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启动调解程序。
基于此,冯芳与市人社局沟通后,在“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框架下,将该案委托市人社局进行诉中调解。法院与人社局紧密配合:法院清晰阐明法律风险,人社局则从情理角度劝导,双管齐下,“磨”了两天后,公司负责人松了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公司承诺十五日内向老王支付劳动报酬,老王也终于结束了他一年多的奔波,无需再申请强制执行,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就此圆满化解。
这些年,冯芳解开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疙瘩”。她渐渐明白,法官肩上那杆秤,既要锚得定法理的准星,也要探得清当事人心里的“定盘星”。
她办案子,从不囿于纸面的是非,总想着法子让输赢双方都服气,让事情落到实处。就像老张心里那碗端平的水,也像老王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工钱——案结事了,才是她心里最有分量的公道。
在协作中深耕
2022年10月,冯芳选调到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肩上的担子沉了,心里的想法也更坚实了:法官办案,单打独斗不行。
有件事冯芳一直记忆犹新。一对夫妻为离婚闹上法庭。庭室的年轻书记员,调解完案子后,悄悄把自己领的两张电影票塞给男方:“带媳妇去看场电影吧,别伤了那点情分。”没想到,这一塞,僵局真就化了,两口子后来一起去看电影,案子也撤了。冯芳心里头震动不小:法条是冷的,人心是热的,解纠纷的钥匙,往往在庭外,在像这书记员一样用情办事的人身上。“书记员有大智慧。”冯芳常念叨这句话。判案子凭的是法,可化解那份“怨气”,靠的是身边的人情味儿和身边人的细心劲儿。从那时起,她就留心起身边人办案的点子,真诚向他们一一请教,也更加注重团队的力量。
近几年,冯芳更是把协作哲学刻进骨血。她常说:“大家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案子要办顺当、人心要摆安稳,全凭大伙儿劲儿往一处使!”她尤其感激自己的书记员老搭档:“她会根据审限和案件难易程度,把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不仅帮我避免了不少疏漏,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这种默契构筑起坚实的办案基座——流程节点有人守,文书质量有人扛,核心裁断有人定,闭环协作才能顶住案山卷海。
除了在办案中善用集体智慧,冯芳还和同事们一道,将相当的心力投向了源头治理。
多年的工作经历,接触过各种各样不同文化层次的当事人,也一次次遭遇过“信任荒原”,这让她和同事们都深刻认识到:“法不入人心,公正难立。”真正的春风化雨,必须让法治的种子深入人心。
那最锋利的盐霜,并非来自案件的繁复,而是扎根于当事人心底深处,对法律条文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当来自田间地头、市井巷陌的朴素“老理儿”与冰冷的法条裁决激烈碰撞,当事人总会本能地抵触:“怎么会这样规定?”“真有这样的理儿?”冯芳深知,在这样充满戒备的心田上播种法律知识,如同在板结的盐碱地催生春风,土壤坚硬,生机难觅。
既然这样,那何不从源头改变土壤?这个共识一旦形成,团队的发力方向便清晰起来:不再仅仅执着于个案结果的播撒,更要合力叩开那扇认知之门。
于是,冯芳和同事们一步步摸索,提出了“将每一次庭审都变成一堂普法课”。他们会在庭审结束后多问一句:“想再给你普普法,你同意吗?”对那些没有律师的当事人,更要把相关法律规定解释透彻。
这种“普法式审判”的背后,是冯芳对老百姓的深切理解。她说:“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老百姓过日子需要的工具。”她深知,很多纠纷其实源于不懂法——合同没签明白、证据没留齐全、权利没及时主张。因此,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普法:将每一次法槌的起落,都视为精心耕耘的课堂;每一次庭审的交锋,都化作普法的深耕细犁。拆解繁复法条,烹煮成市井暖语;剖析生硬规则,注解为生活指南。
有人问冯芳:“你们这么办案多累啊!”冯芳笑着回答:“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走出法庭时,不仅知道输赢,更知道为什么输、为什么赢。”
而当一切沉淀下来,问及前行的动力与目标,她的答案如此朴素。
采访快结束时,聊到对未来的期望,冯芳坦言:“判案子要真正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是最难的。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法官毕生的追求。”
从初任法官时的战战兢兢到如今的从容笃定,从初遇专业壁垒的慌乱到游刃有余地拆解复杂案件,从单打独斗到依靠集体智慧绽放,一路走来,冯芳始终践行着她的信条:“根扎得深,就不怕旱年。沉得住气,就等得来风。”
此刻,贺兰山下的原野上,风沙掠过,一丛丛低伏的芨芨草随即又昂然立起,它们簇拥着,匍匐着,紧贴着广袤而坚实的大地。没有绚丽的花冠,也不求参天之姿,只是用那深入盐碱的根脉,经年累月地固守着足下的每一寸水土。正是这一株连着一株的坚韧,在贫瘠深处悄然传递着无声的力量,用最深沉的执着,滋养着这片土壤深处不断生长的法治新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