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事谱新篇
2022年以来,灵武法院积极争创“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27项为民举措体系推进,一体落实。全体干警转作风、提服务、强质效,在为民办事的责任田精耕细作,为民办事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加强,成效多点开花,取得新气象,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工作站+调解室”
小平台集聚“幸福感+”
3月4日,崇兴镇法官工作站突然闯进一名女子杨某某,神色焦虑地找到值班法官吕婷婷,向她诉说起自己的不幸遭遇。
原来,2021年7月,苏某驾驶汽车不慎将杨某某撞伤,苏某某在支付完前期6万元医疗费后,对二次治疗费、护理费一直达不成一致。眼看二次治疗日期临近,杨某某却没钱看病,病痛加治疗费让她上火不已,焦急如焚。了解完情况后,吕法官立即联系苏某某,将苏某约至工作站。在工作站,苏某承认自己撞伤了杨某某,但觉得已经赔偿了杨某某医疗费,后续费用不应该由自己出。
面对这一情况,吕法官让苏某换位思考,告诉如果受伤的是自己,自己又该怎么办?同时,结合《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向苏某解释杨某某主张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费用的法律依据和标准。最后,本着互谅互让原则,在吕法官一个多小时耐心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苏某向杨某霞赔偿因交通事故产生的各项经济损失共计12万元(包括已经支付的6万元),杨某霞收到上述费用后不再主张其他费用,双方之间再无争议。
达成协议后,苏某当场向杨某某履行了后续的6万元赔偿款,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得到妥善化解。杨某某欣喜地拿到赔偿款,苏某也对法官的调解赞誉有加,心服口服。
2022年以来,灵武法院深化法官工作站建设,8个法官工作站实现乡镇、城区全覆盖,致力于将法官工作站打造为“巡回审判点、矛盾化解点、民调指导点、司法宣传点”四点合一服务平台,共提供咨询96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1件次,组织培训宣讲13次,让法官工作站成为延伸司法服务的“微法院”,与人民法庭基层司法服务“主阵地”交叉覆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
同时,加强诉源治理,先后建成发展“马慧琴调解工作室”、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物业服务等30余个调解工作室,引入3个调解组织,与司法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妇联等12家单位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形成“1+N”调解模式,建立了“法官+特约调解员+律师+公证员+网格员+N”的专业化调解队伍,诉前委派调解纠纷594件,化解566件,纠纷化解率98.26%,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6.12天。受理申请司法确认案件数125件,结案率100%,平均审理期限1天。
工作站加调解室的广覆盖,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咨询、调解、立案、审判等一条龙服务,调解婚姻家庭、继承抚养等案件121件,促使30个家庭关系得到修复,让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便利调解,让家庭、邻里关系以最小代价得到有效修复,让乡村里的烦心事、忧心事、难心事逐一疏解为开心事、如意事、幸福事,让家和邻睦汇聚起更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智慧+速裁”
小切口加速“获得感+”
4月7日,一起劳务纠纷的互联网庭审案件在灵武法院审理。原告姜某某与被告重庆某劳务公司、某安装公司都在外地重庆,法官唐彩红遂决定采取互联网云端审理方式开庭。整个庭审井然有序,宣读起诉书、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依次进行,不到四十分钟,整个庭审就结束了。原告姜某某为灵武法院高效庭审点赞,没想到自己一直因为疫情无法到庭参加诉讼,为此他还苦恼不已,害怕因此输了官司。“云上法庭”系统的应用,他在家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参加庭审,还能一键上传证据,在线质证,为他节省了诉讼成本,也让他的劳务费可以尽快拿到,真是太方便了。
上述只是灵武法院智慧法院建设一个缩影。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促进互联网+司法深度融合,灵武法院加大智慧法院建设投入力度,先后建成6个智慧法庭,引进智能机器人“小法”,建立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区,全力推进智能语音识别庭审和无人记录,庭审效率比以前提高20%。同时,优化网上立案程序,全力推进电子送达、公开庭审、文书上网。一季度,网上申请立案260件,跨域立案3件,网上庭审41件、电子送达2413件,成功率98.7%。智慧法院的建设,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网上立案、网上开庭,实时了解案件办理动态,一键查收裁判文书,让司法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触碰到指尖。
案件审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曾是困扰人民群众的一大难题。为此,灵武法院深化繁简分流机制建设,对民商事案件实行“三分法”,层层分流,层层过滤,组建物业、供用水电暖、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交通事故等15个审判团队,推广要素式审理模式,简化文书,加大小额速裁程序适用比例,实现“简案快审、难案精审”。一季度,速裁团队审结案707件,结案率75.21%,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78.96%,平均审理期限23.2天。繁简分流的不断深化,减少了人民群众诉讼等待时间,降低了诉累,让正义不仅能够实现得了,还能实现的快。
针对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立案困难、诉讼成本高等难题,公布诉讼服务热线,加强导诉人员配备,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法官接受法律咨询,通过手把手,耐心指导帮助老年人立案4起,接受法律咨询500余次,缓减免诉讼费0.67万元,为婚姻家庭案件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60余次,妥善审结人身损害、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涉困难群体案件1120件,为困难群体撑起保护伞,穿上护身衣,妥善保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加强案件全过程以案释法力度,法官结合典型案例,将相关法律法规讲明讲透,相关诉讼风险说清说明,让人民群众官司打的明明白白,判决拿地心服口服,明白法官判案的依据和道理,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一季度,共审理各类案件1807件,结案率44.67%;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执行到位金额1.18亿元。通过优化服务,便捷庭审,加速审判,加大执行,人民群众的权益正在以真金白银方式得以兑现,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显著增强,实现“获得感+”。
“打击+预防”
全方位守护“安全感+”
3月14日,法槌再次敲响,灵武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告人白某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先后将其名下的5张银行卡提供给对方,为其支付结算提供便利并从中获利1千元。法院审理后,认为白某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当庭判处白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追缴其违法所得人民币一千元。
为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法治宣传的广泛性、针对性,本次庭审邀请30余名中学生来到灵武法院旁听庭审,帮他们扣好法治的第一粒纽扣。
这已经是灵武法院2022年审理的第2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灵武法院始终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34件37人次,形成对犯罪分子的有效震慑。同时,坚持“打防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居民、学生、职工等走近法院,举办法院开放日4场,通过参观法庭、观摩庭审、参加法官公益讲座,让人民群众近距离接受法治教育,感受法治权威,远离违法犯罪。
深入社区、乡镇、企业、学校等场所,通过宣讲典型案例、宣传法律法规、进行有奖问答等方式,以拉家长、编顺口溜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为群众进行普法宣传14次,为群众讲授防诈的方法技巧,让人民群众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同时,在立案窗口、基层法庭摆放防诈宣传资料1000余份,张贴海报30余张,法官逢案宣讲防诈小妙招,全力营造全民防诈的良好氛围,构筑防诈网络,牢牢守住百姓的钱袋子。
通过“打击+预防”相结合,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实现“安全感+”。
千言万行,汇聚成一颗为民之“心”
只为人民满意
自“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以来,灵武法院干警心里装群众,行动为群众,成果惠群众,勇当为民先行者、模范者、示范者,积极在自身岗位上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干警为民办事干劲十足,捷报频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竞放的良好局面,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