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绿色和橙色相间的沙发上,摆着几个可爱的小熊玩偶;同色系的茶几上,一盆粉色小花舒展着花瓣;墙壁上,“打开心扉迎接阳光”几个字格外显眼。置身温馨的房间,原本有些局促的张丽(化名)渐渐放松了心情,向视频对面的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
“我很纠结,曾想过为了孩子凑合过下去,但是现在这样的婚姻状态真得坚持不下去。”
“通过和你聊天,我基本了解了你婚姻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感受到你是个很努力的人,也是一个好妈妈,希望通过我的疏导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4月25日,在贺兰县法院德胜工业园区人民法庭家庭纠纷心理疏导服务站,心理咨询师对张丽进行心理疏导。当天,张丽拿到了民事判决书,结果并非她所愿,但心理咨询师的话让她渐渐平静下来,冷静地面对家庭出现的问题。
回忆起和丈夫近10年的婚姻,张丽没有否定丈夫的付出,平静地诉说着两人之间的问题。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情感上长期处于不沟通的状态,张丽一度觉得这样的日子过下去实在没有意义。去年,她提出离婚,但遭到丈夫的拒绝。在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今年4月,她选择了诉讼离婚。
4月25日,张丽(化名)通过视频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
“很遗憾,今天孩子的父亲没有来,后面我会争取和他视频连线进行沟通。你可以再给他一段时间的‘观察期’,让孩子成为你的‘同盟’,督促爸爸作出改变。”
“好的,谢谢老师,您说的我都记下了。”
一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让张丽的内心有了微妙变化。“老师说的有些话我很有共鸣,我也想看看孩子的父亲能不能作出改变,然后再作决定。”结束心理疏导后,张丽告诉记者。
“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专家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纠纷,能让当事人全面、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婚姻状态、情感状态,帮助他们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决定。”贺兰县法院家事审判法庭法官马小梅说。2020年6月,该院与贺兰县妇联联合组建家庭纠纷心理疏导服务站,招募有爱心的心理咨询专家,对有需求或者特殊情况的案件当事人或妇联接待的有需求的人员进行远程心理情感疏导、情感干预,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作出科学合理正确的选择,从而化解矛盾。
“心理疏导是解决家庭矛盾纠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法院发挥法官人力资源优势,妇联发挥‘联’的优势,通过心理专家与当事人的深度沟通,让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便于法官作出更准确的裁决,帮助家庭减少矛盾纠纷和尖锐冲突。”贺兰县妇联主席徐晓庆说。
截至目前,家庭纠纷心理疏导服务站共对121个家庭的成员进行了心理疏导,其中调解41件案件,撤诉33件,判决39件,还有8件正在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