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法官帮忙调解,我可以跟儿子孙子一起回家过节了,今天我就撤诉!”近日,在兴庆法院大新法庭,原本对簿公堂的母子俩在法官的主持调解下,最终放下心结和好如初。
顾某作为原告起诉儿子李某,要求返还顾某名下的拆迁安置房屋,承办法官收到案件材料后,觉得母亲告儿子不符合常理,同时也关注到顾某年近九旬,称自己没有地方住。涉老年人案件更应谨慎、加急处理,法官遂与调解员前往顾某所在的大新镇某村了解情况。经过与双方当事人的沟通,法官了解到双方的争议点不仅仅在于顾某名下房屋的归属问题,更涉及顾某的年老赡养问题。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法官当即现场组织调解,从家庭亲情角度对双方进行劝说。经过法官和调解员一番耐心释法说理后,最终修复濒临破碎的亲情,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顾某继续居住案涉房屋,顾某的赡养问题由儿子李某主要负责。
案件未进入诉讼程序就快速化解,这样的场景在大新法庭每天都在上演。自2020年,兴庆法院与大新镇党委、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实施方案》以来,兴庆法院大新法庭在辖区燕乐园社区、燕鸽村委会等7个社区创建“无讼社区”。此后,大新法庭积极优化配置辖区司法资源,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通过运用“法官+社区(村)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专业律师+特邀调解员”的“四调联动”机制,充分释放诉前调解在纠纷化解中的作用。自“无讼社区”创建以来,7个社区内成诉的纠纷数年均下降20%,大量纠纷通过诉前调解止于“萌芽”,“无讼社区”创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进一步贯彻《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关于推进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大新法庭以完善“无讼社区”建设为目的,建立“基层法治指导员”制度,按照一名法官(助理)负责两个社区比例配备基层法治指导员,同时制定了法治指导员工作细则,使诉源治理从以纠纷化解为主向兼顾社区法治理念传播推进进行转变。
2022年,张女士的电动车被三名未成年人窃取并转卖,事件发生后,派出所对涉案的孩子们进行了行政处罚,但未触及赔偿事宜。张女士只掌握了其中一名孩子的身份信息,并针对此提起了诉讼。经过法院调解,该孩子家长同意支付900元作为赔偿,随即张女士撤诉,但900元并不能完全弥补张女士受到的损失。
随着另外两名孩子身份信息的浮出水面,张女士于2024年再次提起诉讼。鉴于案件所涉当事人均系未成年人,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利,同时尽量降低涉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大新法庭法官作为被告小区的法治指导员,对案件进行了诉前调解。在多方联系后,法官联系到了本案一名被告的母亲,其表示自己目前在外地,因孩子正在高中就读,请求法官主持调解,以减轻对孩子的影响,同时还提供了另一被告家长的联系方式。
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法官通过微信群远程主持了一次“无声”的调解,调解过程仅花费30分钟左右,案件以“零成本、零接触、零跑腿”的方式达成了赔偿协议。两名孩子的母亲通过微信转账向张女士赔偿了损失,案件最终以撤诉方式结案。
下大力气创建“无讼社区”究竟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以前百姓们遇到纠纷不知道找谁解决,没有人帮忙出主意,只能到法院打官司。现在法院在村里建了工作室,有法官,有调解员,还有律师,现在还时不时过来给我们搞法律宣传,不光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还让我们学会了很多法律知识。”燕依园社区居民马某如是说。
3月15日,正值消费者权益保护周,大新法庭志愿者服务队应邀前往东城人家社区、燕依园社区举办以“法在心中,‘典’亮幸福生活”、“与法同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墙’”为主题的普法课堂。这一次,大新法庭送法到家,温暖服务直达民心,社区摇身一变,成为了法律知识的驿站,法官们化身为“快递员”,将一份份专属定制的“法律服务快递”直送居民手中。
“以前只能在普法栏目里看法官直播断案,现在我们能在家门口听法官现场讲课,这感觉太棒了!有法律问题还能当面请教呢!”在兴庆区东城人家社区居民之家,一位居民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宣讲中,法官们分别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民法典知识进行了详细且易懂的解读。同时,针对房屋漏水纠纷、电动车失火致损、高空抛物致害、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等与居民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法官进行了重点讲解,提醒居民朋友们提高安全意识,警惕消费陷阱,树立良好家风,让法律成为守护社区安宁的坚强盾牌,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无讼社区”创建是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实举措。兴庆法院将继续以法治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整合基层解纷力量,推动多元共治,不断完善“无讼社区”制度建设,推动形成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兴庆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生动法治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