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诉讼服务 司法公开 法院文化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中心->基层动态
灵武法院:26名司机的“薪愁”困局,这样破!

  

26名满身疲惫的货运司机带着焦灼与期盼走进法院大门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看似棘手的欠薪纠纷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圆满解决。

近日,灵武法院以“先行调解”为起点,并联专业审判等举措,通过在以往“个案智慧”中提炼的“类案经验”,构建起一套高效务实的纠纷化解体系,短时间内让26名司机拿回了血汗钱,充分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智慧。

先行调解前置发力

“我们辛辛苦苦跑了三个昼夜,就盼着这笔钱给家里交房租、供孩子上学,可老板就是拖着不给……”26名司机在完成某物流公司的长途运输任务后,却被拖欠了三个月的劳动报酬,因多次协商无果后,只能寄希望于走法律途径。

灵武法院西郊法庭在接到案件材料后第一时间启动“先行调解”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早介入、早疏导、早化解”,通过专业调解员与承办法官的协同配合,在诉讼程序正式启动前为当事人搭建沟通桥梁。

调解员首先逐一与司机们沟通,详细记录每个人的运输里程、应得报酬金额及被拖欠的时间节点,并向他们解释调解耗时短、成本低,还能避免双方关系彻底破裂的优势。在得知司机们愿意调解后,又多次联系涉事物流公司负责人,在沟通中,调解员发现物流公司对欠薪事实并无异议,但始终强调“无力支付”。为摸清实情,调解员邀请双方到法院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现场,司机们拿出运输单据、聊天记录等证据,物流公司负责人则出示了公司近期的财务报表,坦言因上游企业拖欠货款,导致公司账户余额不足。

类案释法精准导航

“第一次调解虽然没和解,但摸清了矛盾焦点。”考虑到司机们的迫切需求,在调解未果的48小时内,调解员将案件移交承办法官,迅速启动“调解转审判”衔接程序,这种“调解不成快速转审”的模式,有效避免了程序空转。

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承办法官以“类案释法”为突破口,深入挖掘纠纷背后的深层问题。梳理了近年来灵武法院审理的12起同类运输合同欠薪案件,将这些案例按“判决结果”“执行情况”“化解方案”分类整理,并及时与物流公司负责人沟通,同时调取物流公司与上游建材公司的供货合同及对账记录,确认上游企业拖欠货款280万元,且付款期限已过。

基于类案中的裁判规则和本案实际情况,法官提出了“三步走”解决方案:第一步,由物流公司与上游企业协商,明确货款支付时间表;第二步,上游企业优先支付部分货款用于发放司机报酬;第三步,剩余款项由物流公司制定分期支付计划。这一方案既符合合同相对性原则,又兼顾了实质正义,为打破僵局提供了新思路。

联动破局多维发力

为促进解决方案得到有效实施,承办法官组织三方进行面对面沟通,依据物流公司与建材公司的合同条款,援引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关于“工程款支付优先保障农民工工资”的相关规定,指出上游企业拖欠货款是导致欠薪的直接原因。

为增强说服力,承办法官要求物流公司提供与上游企业的全部交易凭证,并协助计算出“最低支付额度”,先解决司机们的基本生活开支,剩下的款项可以分期支付。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确定由上游公司直接向司机师傅们进行支付,支付部分款项在双方的总合同中予以扣除,并与司机们签订了分期支付协议,约定3日内支付第一笔,后续还款时间制定了明确时间表。

该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灵武法院近年来探索“递进式解纷工作法”的成果。“先行调解”机制的灵活运用,避免了纠纷直接进入诉讼程序带来的时间与金钱成本;“类案释法”的精准施策,让法律条文从纸上走进现实;“多元解纷”的协同思维,则打破了传统司法程序的局限性。 

今年以来,随着劳动报酬纠纷案件日益增多,面对该类案件“金额小、人数多、举证难”的特点,灵武法院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将“个案解决”与“机制建设”相结合,从单一走向多元,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头协作,为更多劳动者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涉劳动报酬纠纷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缩短20%,调解成功率提升15个百分点,自动履行率较往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来源: 责任编辑:
☆ 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银川中级人民法院网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